一、中國紡織之父?
是錢之光,新中國的現代紡織工業的奠基人。
錢之光(1900.11—1994.2),浙江諸暨牌頭王家宅人。新中國紡織工業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參與建立了新中國的紡織機械制造業體系,適時滿足了大規模建設的需要,使我國棉、毛、麻、絲等紡織業得到全面發展。
為了克服糧、棉爭地的矛盾,解決人口的穿衣問題。他提出了發展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并舉的方針,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了上海金山、遼寧遼陽、天津、四川長壽和江蘇儀征等大型化纖生產基地,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化纖工業大國之一。
二、中國紡織名人?
嫘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由于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三、中國最強機床?
無錫上機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最強。
公司成立于2002年,地址位于無錫市濱湖區雪浪街道南湖中路158號。經營范圍:數控機床、通用機床、自動化控制設備、檢測設備、金屬結構件、機床零部件及配件的制造、加工、銷售;五金加工;數控軟件的開發等。
四、中國紡織企業分布?
國內紡織工業的分布區域主要有哪些 - ...... 主要有長三角紡織工業區,泛珠三角紡織工業區,環渤海紡織工業區.效益好的企業集中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上海地區,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76%,實現利潤占全國的90%,市場和效益有區域分布集中化趨勢.
五、中國最先進機床?
為5軸聯動,與西方國家比還有差距。
六、中國機床的起源?
1946年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1952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臺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傳統機床上的數控機床,所以數控機床發展起源于1952年
七、沙市機床-探秘中國機床重鎮
沙市機床產業概況
沙市,位于湖北省荊州市,是中國機床行業的重要產地之一。沙市機床產業始于上世紀50年代,在經過近70年的發展壯大后,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體系。目前,沙市機床企業涵蓋了數控機床、智能機床、特種機床、車床、銑床等多個品類,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中國機床行業的重要一極。
沙市機床產業發展趨勢
當前,沙市機床產業正面臨著國際市場需求下滑、技術升級、產能過剩等多重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沙市機床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不斷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動傳統機床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尋求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可以預見,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下,沙市機床產業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沙市機床產業影響力分析
沙市機床產業在中國機床行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首先,沙市機床產業集聚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為產業升級和轉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沙市機床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再者,沙市機床產業與國際接軌,不斷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成為中國機床行業“走出去”的重要支點。
沙市機床產業未來展望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機床產業仍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沙市作為中國機床產業重鎮,將繼續發揮其產業集聚、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優勢,推動機床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同時,隨著全球智能制造的浪潮來襲,沙市機床產業也將加快智能化、高端化的步伐,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感謝您閱讀本文,相信通過本文的了解,您對沙市機床產業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八、中國紡織之都是哪里?
紡織之都是紹興。
棉紡織之都是濱州,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紡織工業發達,享有“中國棉紡織之都”之稱,紡織工業居于絕對的支柱地位。九、中國的紡織大省?
長三角占全國紡織品出口的50%左右。包括江蘇,浙江,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基地,還有就是珠三角,廣州,東莞,佛山,深圳一帶,占全國的25%左右。不過由于印染行業污染嚴重,能耗高,所以開始向內陸或東南亞轉移。另外紡織行業屬于傳統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也會慢慢向內陸轉移。
十、中國最早的紡織技術?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為已知紡織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時代,發明了紡輪,使得冶絲更加便捷,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明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
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于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簡單的手工紡織工具。
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安全氣囊和窗簾地毯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擴展資料: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先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已經懂得就地取材,并能夠分別采集野生的麻、葛、蠶絲等天然纖維,同時利用鳥獸的羽毛,以績、搓、織、編等方法做成簡陋的衣服,以代替蔽體的獸皮和草葉。
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我國一位著名的農村勞動婦女黃道婆,基于原有的技術,在紡織技術上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創造,并研制出一套彈、扦、織、紡工具及一整套錯紗、綜線、配色、挈花等較為完善的工藝技術,從而在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歷史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在紡織行業中也有固定的紡織神,一般來講,人們將黃道婆視為紡織行業的行業神,并在一定的時間對行業神進行隆重的祭拜,祈求她保佑人們不斷做出優秀的紡織品。
黃道婆(1245-1330年),也稱黃母、黃婆,元代著名的棉紡織家。她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學會了使用制棉工具與織崖州被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