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控車床編程一般進給速度常用哪個指令來表示的是毫米每轉?
走刀速度0.36,是工件每一轉,刀具走0.36毫米。80m/min 指的是線速度,每分鐘80 米,與工件的直徑有關,若主軸每分鐘400轉,則每轉刀具走的距離為:80000/400=200mm 工件的直徑是200/3.14=63.7mm,這與走刀量無關。
二、數控車床中進給速度F怎么算(每轉進給)?
車工原則上都使用mm每轉作為進給率計算單位,使用mm/min的,我認為還沒怎么入門。
通常確定進給率,最基本的是根據零件的表面質量要求。每轉進給率跟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有直接關系。R0.4刀尖,通常在F0.1附近可以達到Ra1.6粗糙度。R0.2刀尖在F0.07附近可獲得同樣效果。
而粗車中,F通常根據機床能力來確定,主要指機床的動力,剛性。
一般來說,可以取值F0.2-0.4。在線速度一定的情況下(恒線速切削),按每轉進給率設定的F確定后,單位時間內的材料切除率是基本恒定的。
具體到底取值多少,這個很難一概而論,沒有公式可循。比如零件剛性很差,那不論你機床有多猛,你也不可能重切削。
三、數控車床數控車床每分鐘進給和每轉進給怎么轉換?
控車床的每轉進給和每分鐘進給如何轉換?
每分鐘進給量=每轉進給量×主軸每分鐘轉數。
進給量與工件變形區中的變形量直接有關。當進給量較小時,變形量也較小,變形滲透不到工件內部,加劇金屬變形的不均勻性,影響鍛件質量。對圓柱件擺碾時,進給量太小時會產生“蘑菇效應”。為保證鍛件質量,要有足夠的進給量,以使變形能滲透到整個鍛件高度。
精車時,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較高,加工余量不大且較均勻,因此選擇精車的切削用量時,應著重考慮如何保證加工質量,并在此基礎上盡量提高生產率。
因此,精車時應選用較小(但不能太小)的背吃刀量和進給量,并選用性能高的刀具材料和合理的幾何參數,以盡可能提高切削速度v。
四、數控車床每轉進給應該怎么定?
每轉進給就是主軸每轉一圈Z軸或X軸進多少毫米每分進給就是每分鐘Z軸或X軸進給多長距離 跟轉速沒有直接關系把每分進給換算成每轉進給比方說一分進給300mm/min 轉速是900s/min計算方法就是進給速度除以轉速得到的就是每轉進給了呵呵 不知道你能看明白不
五、數控車床的每轉進給和每分鐘進給如何轉換?
每分鐘進給量=每轉進給量×主軸每分鐘轉數
樓上兄臺,數控車床正常默認都用每轉進給率這句話草率了吧,要看它機器里面參數是怎么設定的。為了安全,最好在程序開頭用G98(每分)或G99(每轉)明確聲明。
六、數控車床每分進給與每轉進給應該怎么計算呢?
以法蘭克廣數等相近系統的數控車床為例:
G98表示每分鐘進給,意思是每一分鐘進給多長的距離,如F100,表示一分鐘加工的距離是100毫米。
G99表示每轉進給,意思是主軸每旋轉一圈進給多長距離,如F0.2,表示當主軸旋轉一圈,加工的距離是0.2毫米。
最后,當你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之后,程序編制完成時,你完全可以在沒有實際加工之前計算出此零件需要加工的時間成本。
七、數控車床每轉進給有計算公式?
F=f*n*s
f是每個切削刃的進給量, 單位: 毫米
n是刀具的切削刃數
s主軸轉速
進給速度是指工件在單位時間里相對于刀具切削刃的移動距離,相當于單位時間里刀具需要移動的距離,它們的關系是:進給速度Vf=機床轉速n*刀具齒數Z*每齒切削深度fz,單位是 毫米/分鐘。這兩個參數的合理搭配對刀具的使用壽命和切削效果至管重要。
八、數控車床沒有編碼器能用每轉進給嗎?
不可能沒有安裝主軸位置編碼器,沒有編碼器,肯定不能車螺紋。但車螺紋是車床的基本功能
九、廣州數控車床上的每轉進給和每分鐘進給怎么換算的?
G98模式下每分鐘的進給量除以轉速等于G99的每轉進給
十、數控車床本身上就有進給倍率,進給倍率多少就指定了進給速度,在編程中還需要進給速度?
操作面板上的進給倍率是作用在程序里面設定的進給速度上的,假如程序用G99每轉進給,進給速度是F0.1,面板上面用百分之一百二,那么實際進給速度就是F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