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控機床主軸放大器名稱的由來與用處?
數控系統是弱電不能驅動伺服電機,所以要通過放大器去驅動,相應的其它軸也有放大器。
與PLC 變頻器作用是不一樣的二、內褲的由來?
聊聊內褲的歷史,目的并不是揭示個什么真相,尋找個什么答案,而是讓大家增加些奇奇怪怪的知識。
當然,如果你因而得出結論,覺得這種“小歷史”就是純消遣、沒啥營養,我覺得也是有點委屈。
首先,這種寫歷史的方式,有個以小見大的視角,增加了你了解歷史的維度。大歷史小歷史,就像一塊布的經線緯線,橫的豎的都要有,一塊布才會比較結實。
其次,大歷史總是關注大問題,人類啊,命運啊,這就很容易讓人激動,臉紅脖子粗的。小歷史的瑣屑、輕松和有趣,其實是一味很好的解藥,讓我們不至于一見著個什么宏大敘事就上頭。如果以塞亞·伯林的“尤其不要有過多的熱忱”是一個值得我們追求的目標的話,那么,多讀一些這種小歷史,其實還是很有必要的。
再說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好,閑話少敘,進入正題。我們就從里到外,從最初的內褲開始聊起。
內褲的最初形態
內褲雖小,卻牽扯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人為什么要穿內褲?
不要以為這個問題多余。其實不論中國外國,古代人都是不穿內褲的。古代人的衣服都很長,下面就光著,那么腿冷怎么辦呢?那就穿襪子來解決。古代人是這么個思路。
可是古時候并沒有彈力纖維,襪子沒法弄得太長。富人家孩子比較金貴,怕凍著,就在腿上套兩片布,這個叫“绔”,“紈绔子弟”的“绔”,這大概算是最早的內褲了。
不過腿上套的這兩條布,和咱們今天所理解的內褲還差得遠,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今天女人的吊襪帶。女人穿長筒絲襪,為了防止襪子垮下來,就需要捆個腰帶,叫束腰。然后從束腰上垂下幾根帶子,帶子末端有夾子或者鉤子,然后用這個夾子鉤子與襪子連結。古代中國人的“绔”,大致就是這么個東西。整個屁股和大腿上半部,還是中空的。不過,和今天女人的絲襪不同的是,這個绔,是不管腳丫子的。
這個東西外國男人也穿。和中國一樣,這東西也都是有錢人才穿。可想而知的是,萬一腰帶松了,走著走著,一條褲腿就會掉下來。晚至19世紀,一個美國人在日記里寫道:“昨天走在路上,因為腰帶松了,一條褲腿掉了下來。在褲腳上我可是鑲了整整一圈蕾絲啊!今天看到鄰居太太把它當圍巾圍在脖子上了。真可恨!”
和我們今天的內褲最接近,也就是能遮住屁股和襠部的,叫犢鼻裈。今天,日本相撲運動員還在穿這個東西。它其實就是個布條,在腰間和襠部繞來繞去。
可想而知,干體力勞動的底層男性才穿這個,有錢人和女人是不穿的。當年司馬相如拐跑了卓文君,老丈人大怒,一分錢不給。卓文君賣了車馬和衣服,盤下個酒鋪,拋頭露面親自賣酒,司馬相如和傭人一起洗酒杯。司馬相如干活的時候穿的,就是和傭人一樣的犢鼻裈。
這塊布具體怎么個纏法,和今天男人打領帶一樣,有不少花樣。漢代男子都有哪些式樣,今天已經不可考了。幸好文藝復興時期有好多作品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外國犢鼻裈的式樣。
在佩魯吉諾的《基督受難》、蓬托爾莫的《基督下架》、費朗切斯卡和波拉約洛《圣塞巴斯蒂安受難》,你仔細看,每一個纏繞方法都各有不同。
佩魯吉諾 基督受難
蓬托爾莫 基督下十字架
波拉約洛 圣塞巴斯蒂安受難
三派意見
回到最開始提的那個問題:人為什么要穿內褲?這個問題有三派意見,分別是保暖說、遮羞說和誘惑說。
保暖說,我覺得其實不值一駁。因為屁股離心臟近,肉又最多,天然就不太容易感到冷。冬天的時候,我們總聽有人說手冷、腳冷、膝蓋冷甚至腰冷,但是從沒聽誰嚷嚷屁股冷的。
當然,還有說穿內褲是為了舒適,對此我也是持懷疑態度。幾乎所有人腹股溝處都有色素沉著,這就說明內褲邊緣與皮膚有長期的磨擦。因此,長距離徒步的話,不管你穿什么內褲,襠部都會被磨破。今天大家之所以習慣穿內褲,僅僅就是個習慣罷了。
那么剩下的,就是遮羞說和誘惑說了。我們穿內褲,到底是因為羞恥而遮蔽私處,還是為了增加誘惑呢?今天肯定是以遮羞為主。但是說到內褲的起源,我認為還是誘惑說更靠譜些。
鮑德里亞不是說了嗎,“視覺的不充分,乃是誘惑之源。”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土著,平常赤身裸體,什么都不穿。逢年過節,要開個篝火狂歡大趴的時候,男男女女本來百無禁忌,卻反而都要圍個腰布,對關鍵部位進行遮擋。或許連土著們都知道,這么遮擋一下,反而會增加魅力。
內褲的功能主要是增加魅力,《歷史的針腳》這本書里舉了一個好例子。說的是1811年,喬治四世的女兒夏洛特公主吃完晚飯、叉開雙腳坐著,露出了內褲的褲腳。當時女人都是穿長裙子的,正常情況下,裙子里面的內褲不會露出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走光吧。怎么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內褲呢?那就得把內褲做得很長,一直到膝蓋下面。宮廷女官克里福特夫人就批評公主說:“你的內褲太長了。”但是公主卻說:“可是貝德福德公爵夫人的更長,她還用蕾絲給褲腳鑲了邊呢。”你看,剛有內褲那會兒,反而是越長越不正經。
現代內褲的普及
據阿德靈頓考證,內褲在歐洲的普及,要歸功于美第奇家族的瑪麗·美第奇,也就是法國亨利四世的王后。瑪麗·美第奇也是個重要人物,是魯本斯的大主顧。1610年她成為法國王后之后,把內褲帶到了法國,再從法國傳到了英國。也就是說,內褲這個東西,是從宮廷走向民間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內褲的起源并不是為了實用。
晚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平民婦女也效仿貴族穿起了內褲。但是英國婦女晾曬內褲的時候,總是把它放在枕套里,以免鄰居或者路人看見。
不過,夏洛特公主那會兒穿的內褲,和今天的內褲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那時候內褲其實就是小孩子穿的開襠褲,圖的是上廁所方便。一直到1935年,才出現襠部縫死的內褲。
二戰期間,因為德國潛艇實在是太厲害,橡膠運不進來。英國的內衣廠沒法生產橡皮筋,所以就出現了與胸罩連體的內褲,也就是今天的游泳衣吧。不過,那時候英國婦女游泳的時候可不是穿游泳衣,而是穿著長衣長褲。1932年,一位英國婦女因為有傷風化而被罰款5英鎊,原因是她在公共游泳池游泳的時候,露出了腳踝。
內褲在中國的普及就更晚了。有人說漢宣帝喜歡四處臨幸宮女,娘娘吃醋了,就發明了合襠的內褲讓宮女穿上,所以咱們漢朝就有了現代內褲。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靠譜,穿個合襠的內褲就能擋住皇帝嗎?1935年之后,人類也沒滅絕呀?
其實,內褲在中國的普及是相當晚的。清末學者辜鴻銘在日記里不厭其煩地提自己的內褲。今天說上街買了條新內褲,美滋滋。明天說,啊呀,拉肚子把內褲弄臟了。這么大個文化人,對內褲可上心呢!這可能也說明,當時內褲在中國普及不久,是個新奇玩意兒。
三、「良」字的由來?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有云:「良為穴居四周之巖廊,也是穴居最高處,故從良之字,有明朗高爽之義。」 《流沙河認字》則云:「甲骨文良,中間也是木制米斗。斗上象米注入,斗下象米傾出。」 (日)白川靜《常用字解》:「高鴻縉《中國字例》列有名為『風箱留實』的農具。風箱留實為甄別穀物的良莠、選出良物的器具。因此「良」有了良好、真實之意。」 《靈性甲骨》: 予取風箱留實,獲得糧食意體「良」。】——全錯。甲骨文中“良”字的由來我已經破譯出來了。
三畏:甲骨文 “ 良 ” 字的起源辨析《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音梁。【說文】善也。【廣韻】賢也。【釋名】良,量也。量力而動,不敢越限也。【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又【太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註】元,大。良,善也。
《說文解字》善也。從畗(fú)省,亡聲。呂張切〖注〗徐鍇曰:“良,甚也。故從畗。”
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只知道在解釋這個字的含義是“好、好、好”。行,那就繼續探索,看看良字的演變。
有人說,“學者多以為「良」為「廊」字初文,像半穴居家屋廊廡之形,中間口形為屋室,上下曲筆,像屋與屋之間的通道,可供進出,因空氣流通,生活件改善,引申而有良好、明朗之意。”人說“望文生義”,這個說法就是“望圖生義”了。聽著挺像那么回事。可是真的這樣嗎?我讀書少,不太敢信。象形字象形字,我怎么覺得不像廊,更像是一個蟲子呢?上面兩個觸須,蟲子扭來扭去、爬來爬去。
又查了手頭僅有的幾本甲骨文字典辭典,左民安先生《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馬如森先生《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良”字條目,引唐蘭先生釋,認為下半部分是“豆”的象形文字。趙誠先生《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良”字條目記:構形不明。都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我得承認,到今晚敲鍵寫這篇文章時,我原本對“良”、“lang”這一字一音的想法尚不確切,只是一些模糊的想法,想稍作記載,但隨著不斷的搜索、整理、思考,對破解這一字一音基本有了把握。繼續。
lang 除了蜩蜋、螳螂、狼、浪之外,還有蜣螂、蟑螂。
勤勞、有趣的蜣螂
蜣螂,俗稱屎殼郎,屬鞘翅目金龜甲科。體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長。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蜣螂通常以糞便或腐殖質為食,在生態系統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蜣螂的生態價值,包括將糞便轉運到地下、對種子二次傳播的作用、傳粉作用、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以及廣閼的開發應用前景、重要仿生學意義和重大理論意義 。(引自百度百科)來看看蜣螂的圖。
先民觀察到這個蟲子,能解決臟臟臭臭的排泄物。無需馴養,就幫了人類的大忙——農業、養殖業、生存和生活環境。它從糞球中出生,又以此為食,還以此為生。于是,先民創造文字時,將它的體形、干活時的形態(一蟲推球、二蟲推球)描摹下來,遂有了古文字中的各種“良”字。鑒于它的神奇和對人類的幫助,先民給這個文字賦予了“好”的義項。我不知道它的上古讀音是什么,姑且認為它與今讀“liang”很接近。
如果你要問,在上述“良”的古文字中,中間為什么大多不是簡單的圓形,看起來像是“日”字呢?那么恭喜你,問到關鍵點了。正確的問題(相對于偽問題——無意義的問題來說),往往答案就在問題中——“良”的諸多古字中間那個符號,不是“像”,它確確實實就是“日”字。
蜣螂推的明明是糞球,為什么要記成“日”字,難道古人認為它推的是太陽?目前漢語言的記載或傳說中,確實難見蜣螂推(拉)太陽的。但是,在古埃及,蜣螂被稱為“圣甲蟲”。古埃及人崇拜太陽神,他們認為日升日落,是由太陽神負責。而蜣螂從地下生出,“無中生有”,與太陽躍出地平線類似。蜣螂推糞球,與太陽的升落類似。所以,太陽神早上就是以蜣螂的形式出現。古埃及神話有蜣螂神,名凱布利(Khepri),象征早晨的太陽。也許,古華夏也曾有過類似崇拜、傳說,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再探究下去,就牽涉到文明的起源、交融問題,暫且打住。
那么,娘、郎、浪、狼、蜋、踉、鋃等用到了“良”偏旁的這些字又是怎么造出來的呢?除了娘、郎字,其它字沒有“好”的含義啊,最多是中性名詞。莫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鑒于甲骨文中,“孕”、“母”都已有相應的文字,所以,對“娘”字的所指本意,我相對傾向于趙誠先生在《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娘”字條目所說,“婦娘之私名”。但我進而推測,也許,這個女侍是負責與“良”崇拜、祭祀相關的工作。
后來,因為孕婦在孕晚期,一般腹部已經很大很明顯,帶著圓鼓鼓的大肚子,里面孕育著新的生命、新的希望。不就和那個神秘的蟲子差不多嗎?遂用“娘”表示孕育、哺乳了下一代的女性。有人說,“娘” 本義指少女。謬也。
海浪
神秘的大海,海浪是誰在推動?又是為什么起這么大的浪?古人不知道。觀察其形態,和那個神奇蟲子推圓球時有著相似之處,于是,氵+ 良,有了浪。
螳蜋(螂)、狼,捕食獵物時的躍起、撲擊,就好像海浪的高涌、回落。《說文》釋“狼”有“高前廣后”語,這也是海浪、螳螂之形態。于是,就有了蜋、狼。螂是后人所造。
踉蹌的踉——雖然正常人走路也是腳步抬起再落下,但踉蹌指的不是腳步之態,而是身體之態。踉踉蹌蹌,身體一顛(落)一正(回),無法控制身體的跌跌撞撞之勢。
鋃鐺入獄的鋃,是指犯人脖子被鐵鏈與足鐐鎖住后,不能正常抬頭——否則是便宜了犯人,且任由其昂首挺胸,豈非漲了犯人之氣焰?這樣,犯人即使抬頭(回正),鎖鏈限制,還得低下去(垂落)。故名鋃。當然,這已經是“后后造字”了。
廊,被后人誤認為是“良”字的本意(如前述),實則后人造“廊”字,選用偏旁是“廣”(yǎn)和“郎”。
上述造字,有人不明所以,說偏旁“良”只表音,而不表意。其實,這些都是會意字,并非常人想象的形聲字。“良”字既是聲符,又是意符。
這又牽涉到一個老話題,漢字是表音還是表意還是兼有。一般來說,多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很多時候,漢字的讀音即給出了其意。目前為止,在我個人力所能及范圍內辨析了幾個漢字源流的,基本都是以讀音為突破口。
類似的漢字還有很多,僅舉兩例。這兩例都來源于我這篇文章的起筆動因——蟬。1、蟬——蟬、禪。蟬之蛻與上古帝王的禪讓、后世宗教的遺蛻都有相同的義項。2、蜩、凋、雕——都有“生命的凋落”之義項:蜩(蟬)之生命,一周、旬余、月余不等,“其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凋,凋零、凋謝、凋落,毋庸多解;雕,大型猛禽,小到鼠兔,大到大型哺乳動物幼畜包括人的嬰幼兒,都是它的捕獵對象。先民觀察、發現它的叫聲,往往預示著在它食物鏈上動物生命的消亡。
先民的智慧令人驚嘆,文字的無窮奧妙,還等著有興趣者不斷探索、發現。
附:
2023.2.18
四、古董名稱的由來?
可以百度呀。古董是為人所珍視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物品。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 因為古董可以作為一種玩物,所以后來我們也稱之為“古玩”。
五、薩摩耶名字的由來?
音譯啊
Samoyed
六、春節由來?
以前專門為此寫過一篇文章,正好可以烤皮過來:
春節的由來有很多種版本,最常見的一種版本就是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物,每逢過年都要出來吃人害命,所以大家就會熬夜,時刻準備干仗。后來有了鞭炮,于是便放炮將怪物趕走……
但傳說畢竟是傳說,聽著玩玩可以,要當真可不行。所以敝人在此純推理一下,提出一個靠譜一些的想法,歡迎吱友們砸磚吐槽。
首先從季節上說,在古代春節是立春的第一天,春天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禾草破土鳥獸出蟄,再說明白一點,就是俺們的老祖宗們有東西吃了!而在這之前的秋冬季節里,人們只能靠之前有限的冬儲物資過活。但那時并沒有歷法,人們不知道冬天什么時候會結束,秋天什么時候會來,為了以應不時之需,他們在寒冷的季節中節衣縮食,只維持最低限度的能量供給。當終于發現天氣暖和時,他們才能判斷出食物儲備的豐寡。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糧食儲備都是會有部分盈余的,而且經過了一冬天的貯藏,很多食物必然會趨向變質甚至壞掉。如此一來,在這段時間內人們便可以放開肚皮把多余的糧食消滅掉。一方面可以好好打打牙祭,另一方面也防止了糧食腐敗導致浪費的情況。
春天本身代表了希望,代表餓了一冬天的人們終于迎來了曙光。在這樣的時候人們的心情無疑是十分愉快的。而有了大肆饕餮的借口,這段日子就更加富有慶祝價值了。再者,冬末春初大地尚未完全萌蘇,這段時間不能打獵也不能采集,人們便有了相當多的空閑時間來進行慶賀。反之在秋天雖然食物更加豐富,但因為大家都要忙著冬儲,所以食物最為豐富的秋天反而沒有縱情歡樂的時間。
地球的季節總體而言是很有規律的,所以人們的慶祝日期也在一年一度的反復烙印下變得神圣,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人們總是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但又不能隨便提前——日期提前過早會提前消耗完食物,太晚又會導致食物腐敗導致浪費。所以經過反復權衡實踐,這個由模糊的溫度變化而來的節日漸漸變得精確,直至嵌入歷法。
人類的這段時期比較原始,對于野獸的防衛能力還很差。當一個部落的人們為了歡迎春天而舉辦宴會進行慶祝時,豐富的食物和熱情的歡歌必然會引起周圍上千平方公里之內野獸的注意,每逢這段時間,極易出現野獸傷人的情形。所以在那個原始的春節里,人們會刻意制造一些野獸害怕的噪音來保障安全。當時的手段也許是用木棍砸擊巖石,或用石塊互相敲擊。直到火藥出現后,聰明的中國人便把火藥用在了驅趕野獸上面。后來又過了很多年,人類的村莊愈加堅實,活動范圍愈加廣泛。野獸們的活動區限與人類開始涇渭分明,慶賀新年的人們已經很少受到野獸的傷害了,所以普通的野獸被神話曲解成為了那種叫做“年”的怪獸,熬夜防備襲擊的習俗也保留了下去。
縱觀全球各地,各個大陸地區都會有各種土生土長的節日,但不管是住在哪里的人,只要他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一定在冬末春初的這段時間。而那些地處熱帶寒帶的人們的節日日期則靈活的多,甚至沒有很像樣的節日。
西方國家的圣誕節用以上邏輯也完全可以解釋得通:白種人起源于高緯度地區,所在地區氣候寒冷,食物資源匱乏。體質較弱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在漫長的冬天里夭折。寒冬漫漫,孩子們在冬天陪著大人一起挨餓,大人們為了保證糧食儲備,往往會把食物藏起來。而在即將開春的季節,大人們則會把食物拿出來,并且優先供給兒童以挽回更多的部族人口。文明萌芽后人類開始崇拜神靈,為了加強部族凝聚力大人們會在這個時候向孩子灌輸:突然出現的食物是某神靈賜予的,而傻乎乎的孩子們則信以為真。再后來的事情我們都清楚了:神靈發展成為了圣誕老人,代表父母向孩子們發送圣誕禮物。
通過以上文字童鞋們應當都可以了解:試想你餓了一冬天,在好幾個月的時間里眼睛綠得好像波斯貓。終于在某一天,你可以大口吃喝縱情歡歌,這份被釋放出的壓抑將會多么甘醇?在那么多個晦暗的、饑腸轆轆的日子之后,某一天你終于吃飽了喝足了,還不用擔心今后的生活。這份終于降臨的希望將會多么甜美?苦澀之后的甘甜會更加珍貴,糞土之上的花朵會格外鮮艷,冰鎮過的熱情會格外熾烈……所以不難想象:冬末春初的春節或圣誕節對于所有的農牧人口來說都具有重若泰山的非凡意義。一年365天,只有這幾天是最特別的。一生不到三萬天,只有這幾百天總是記憶尤深。地球上各個歷史時期中80%以上的人口都曾為這個日子而歡愉,每當冬末春初,全世界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的在這段時間大宴饕餮。貧苦之后的滋潤總會沁人心脾,因為那代表了人類內心中對生活最真實的期望與滿足;慰償了千萬年以來億萬民眾揮汗耕耘的艱辛;更奏響了時節流轉之下,人們抗爭自然、適者生存的嘹亮凱歌!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說“年味不濃”了,氣氛不高了,情緒不對了……雖然以上文中所述春節這個詞所代表的沉重意義來說,我們對春節的淡漠似有不該。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今天春節意義的褪色正建立在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社會財富較高豐沛的基礎之上。我們已經基本不需要勒緊褲腰帶應對空乏;食物的供給四季充足,危險的野獸們也稀缺到了需要保護的地步。今天與昨日已經異世而別,延續千古的喜悅在今天也漸漸失去了根基。然而我想我們還是不應忘記春節,我們不應忘記我們那千億祖先在冬日的苦捱,不應忘記那些寒風中僵硬的餓殍,更不應忘記那對春天反復的乞望。正因我們趕走了曾經的冬荒、正因為我們四季飽足,所以才無法體驗真正的春節!
春節的喜悅建立在饑寒交迫之上,就如同翠綠的嫩芽根須總系著祖輩的尸泥。熬冬荒距離我們已經遠去,春節的傳統意義也一并消逝。這個過程或許傷感,但卻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經的環節。我們需要記住春節是因為其鐫刻了祖輩的血汗與歷史,卻無需逢迎那早已過時的規制。該走的必然會走,新社會也會帶來新社會的年終獎、壓歲錢和大長假。就讓我們為了今天的鈔票和假期歡樂吧!當我們仰望空中綻放的煙花時,也請留意一下那亙古照耀的星光,在幾百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一定凝視過這浩瀚的星空、同時在心底默默祝福過他們的子孫吧。
全文完
如果您在其它場合看到本文,亦為本人所作。若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七、上虞名稱的由來?
最近在看魏晉的書,居然就寫錯了,已經重置,,,曹娥是東漢的
――――――――――――――――――――
上虞人,順便一答。
確切說,我們都不知道上虞二字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個古地名,也是目前中國沿用歷史最悠久的地名之一,甲骨文上就有了。
史記給了我們一個解釋是源于舜帝,的確,我們境內有很多和舜有關的傳說,其中,有個大舜廟,廟志記載在夏朝就有了,然后一部分毀于抗日戰爭的炮火,一部分毀于老毛的文革。現在已經重建。境內有條江叫曹娥江,在東漢曹娥救父孝感動天的事跡之前,一直叫舜江,現在的支流依舊用著小舜江的名字。
所以上虞是一定和舜有關系的,但地名卻不一定是因為舜,也有可能是古越語。
八、數控機床的學校?
有很多,包括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普通高等院校等等。 在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名校都有數控機床專業。而在世界各地,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也都有相關專業。因此,想要學習數控機床可以選擇不同的學校和專業。
九、數控機床的特點?
1、機床本身的精度高、剛性大,可選擇有利的加工用量,生產率高(一般為普通機床的3—5倍); 2、機床自動化程度高,可以減輕勞動強度。 3、加工精度高,具有穩定的加工質量; 4、可進行多坐標的聯動,能加工形狀復雜的零件; 5、加工零件改變時,一般只需要更改數控程序,可節省生產準備時間;
十、最早的數控機床?
1958年,北京第一機床廠與清華大學合作,試制出中國第一臺數控機床——X53K1三坐標數控機床。這臺數控機床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在數控機床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