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工內孔的定位基準?
兄弟,有問題說清楚一點啊,如果有同軸度要求,一般是以其它已加工過的孔的軸線為基準,沒有特殊要求的孔也可以已加工過的平面為基準,保證垂直度。
二、什么是定位基準?工件上的定位基準是如何體現的?試舉例說明?
能給其他尺寸以穩定精準的參照。
比如講,一個工件,比較大比較平的一個面,可作為基準面,其他的尺寸以他為基準,各自產生的誤差會小些。一般還有對稱面,對稱線,中心點等作為基準的。三、數控機床的運動是以工件坐標系為基準運動?
數控機床本來就是圍繞工件進行加工的設備,自然其座標的基準就是工件坐標系
四、用于確定工件在機床上或夾具中正確位置所依據的基準是什么?
用于確定工件在機床上或夾具中正確位置所依據的基準是六點定位基準。
任何一個工件的裝卡無論是在機床工作臺上還是在卡具上,必然有符合六點定位原則。只有符合六點定位基準的裝卡,才能夠保證工件重復加工。
比如加工一個方形工件,底面是三個點,側面是兩個點后面是一個點。這六個點決定了裝卡的基準。
五、機床夾具中,工件以平面定位時,主要支承元件是什么?
工件以平面定位時:所用的定位,根據是否起限制自由度的作用和能否調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主要支承 起限制自由度作用的支承。
1、固定支承 屬于此種類型的有各種支承釘和支承板。平頭支承釘與工件接觸面積大,適用于精基準定位;圓頭支承釘,與工件接觸面積小,適用于粗基準定位,但磨損較快;鋸齒形支承釘,能增大摩擦系數,防止工件受力后移動,常用于未加工的側表面定位。
在大中型零件用精基準定位時,多采用支承板。
2、可調支承 即支承位置可在一定范圍內調整,并用螺母鎖緊。當定位甚而是成型面、臺階面等,或各批毛坯的尺寸及形狀變化較大時,用這類支承。
3、自位支承(浮動支承) 在定位過程中自位支承的位置是隨著定位基準面位置的變化而自動與之適應的。因此盡管每一個自位支承與工件可能不止一點接觸,實際上它只能限制一個自由度,即只起一個定位支承點的作用。在夾具設計中,為使工件支承穩定,或為避免過定位,常采用自位支承。
二、輔助支承 輔助支承不起定位作用。輔助支承在形式上與可調支承相似,但它們的作用不同,輔助支承對每一個工件都需重新調整,不起定位作用,必須在工件被放到主要支承上后才參與工作。它多用于增加工件的剛度、夾具的剛度以及工件預定位,有時也用來承受工件重力、夾緊力或切削力。
一個字一個字敲上去的,呵呵,圖就不給你畫嘍!
六、工件在機床上的裝夾方法有哪些?
最常用的是三爪和四爪,還有就是一夾一頂,兩頂尖,各種芯軸緊固,另外四爪裝夾異形件還可以用花盤角鐵等。
七、工件裝夾-工件在機床式夾具的主要裝夾方法有哪些?
1、用三爪自定心卡盤裝夾工件進行粗車或精車時,若工件直徑小于30㎜,其懸伸長度應不大于直徑的5倍,若工件直徑大于30㎜,其懸伸長度應不大于直徑的3倍。
2、用四爪單動卡盤、花盤,角鐵(彎板)等裝夾不規則偏重工件時,必須加配重。
3、在頂尖間加工軸類工件時,車削前要調整尾座頂尖軸線與車床主軸軸線重合。
4、在兩頂尖間加工細長軸時,應使用跟刀架或中心架。在加工過程中要注意調整頂尖的頂緊力,死頂尖和中心架應注意潤滑。
5、使用尾座時,套筒盡量伸出短些,以減少振動。
6、在立車上裝夾支承面小、高度高的工件時,應使用加高的卡爪,并在適當的部位加拉桿或壓板壓緊工件。
7、車削輪類、套類鑄鍛件時,應按不加工的表面找正,以保證加工后工件壁厚均勻。
八、在工件定位基準過程中,2個接觸點浮動支撐限制幾個自由度?
浮動支撐的種類多種多樣,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浮動支撐往往和其他定位元件共同限制某幾個自由度。 例如:常用的兩頂針定位,其中一個就是活動的,他自己本身不限制工件自由度,但是和另一個頂針(固定頂針)共同限制工件的五個自由度(限制沿X軸的移動,沿Y軸的移動,沿Z軸的移動,繞Y軸的轉動,繞Z軸的轉動)。
九、機床夾具設計時定位基準的選擇應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1.最基本的六個自由度限制.
2.考慮到便于操作.夾具在工作臺上放置的位置與操作者的距離.
3.夾具裝夾時效率(氣動,液壓夾緊,必要時采用機械手)
4.考慮夾具本體與刀具之間的高度差,換刀時是否會干涉?
5.夾具設計時多考慮支撐點與壓緊的重合性,防止不必要的變形.
6.工件定位點的選擇,參考模具結構,盡量選擇于靜模部份,以便加工基準的統一.避開分型面的毛邊等等. 等等...要考慮的太多了..經驗多了..你就知道了.
十、工件的倒角在平口鉗上進行的還是臺虎鉗?
臺虎鉗
平口鉗是裝在機床上的,臺虎鉗是裝在工作臺上的,鉗工一般會配臺虎鉗,而工件倒角去毛刺也一般都是鉗工進行的,所以是臺虎鉗。
另外延伸一下,如果是銑床制倒角,那就是平口鉗了。